
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位於臺北市北投區西北一隅,有著特殊地質景觀,內含純度極高的高嶺土及石英砂,是製造陶瓷及玻璃的工業原料,早期許多業者開採致使地表嚴重破壞,民國69年起才開始陸續整治,辦理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整治工程及採土區坡面穩定工程等水土保持工作、民國83年正式成立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園區特別保留一片無植被之白色岩壁,提供民眾親近與觀察五指山岩層,為最佳地質教學觀察場所,並設有降雨沖蝕槽、滯洪池等水土保持設施,經過環境規劃及整治後,現在還擁有環山步道、解說教室及露營場等設備,是臺北地區首座結合地質、水土保持和休閒的戶外教室。
MORE
石岡壩水資源回收中心座落於臺中市石岡區西北隅,大甲溪-石岡水壩下游與食水嵙溪交會處。每到汛期,在本中心望向東北方便可看見石岡水壩閘門全開,洩洪奔流之壯闊景象,看出由車籠埔斷層將大甲溪分崩離析,涓涓溪流深蝕切割後的壯麗景觀一覽無遺,緊鄰在側的葫蘆墩圳進水口,憶想農耕時期山城用水灌溉的渠圳,現已褪去僅剩遺址孤存,南邊即是全國第一條由廢棄鐵道改建而成的東豐自行車道,穿梭在綠色走廊享受自然的美景,周邊還有豐原淨水廠及石岡壩管理中心等機構,與本中心形成「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之完整水環境建設,在得天獨厚的場域發展水資源保育環境教育場址,使環境教育更添色彩。 本中心設有管理大樓、污泥脫水大樓及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大樓環教設施包括視聽環境教室、水質分析實驗室及大廳;污泥脫水大樓設施包括污泥濃縮及脫水設備;污水處理設施包括原污水抽水站、前處理區、初級沉澱池、生物曝氣池、二級沉澱池及消毒放流池。
MORE
置身台南新市樹谷園區「綠風箏」造型的樹谷環教中心,以節能、減廢、生態、永續等循環理念,打造符合綠建築設計及低碳理念雙重認證的友善建築物,表達環境永續的具體承諾。 【推動社會教育,向下扎根】 樹谷文化基金會自2008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文化保存工作,並聚焦「考古」教育推廣,以生活為主旨,引入科學調查的「時間軸」與「空間軸」概念,帶領學員拼湊史前畫面,一窺先民的原始樣貌,亦反思現代食衣住行的差異及背後隱藏的危機。 後於2019年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發展「考古、生態、食農」三大主題導向,透過探索思辨、文化理解,嘗試以先民與生物的角度,找回人類根本與土地共好的方法,希冀將環境友善的態度落實於日常生活。 【獨一無二,模擬考古現場】 如果時光倒流,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界牆」是考古現場的垂直面,我們以4面牆記錄台南這塊土地的痕跡,具象先民的生活軌跡與環境變化;更建置南台灣規模最大、擬真度最高的「探坑」,讓參與者化身考古學家「實際發掘」,進行一場場不斷被推翻的科學驗證過程。 【樹是主角,人是配角】 打造一個和「樹一起成長」的環境! 跟著所生長的土地脈絡、人文環境、生態環境一起學習長大,再把她安全的交給下一代。我們期待在孩子的臉上看到笑容,並在他們的心中埋下友善環境的種子。
MORE
以生物處理法進行污水處理,各單元均有詳細解說,提供污水處理及水資源保育教學用途。包括以放流水營造之生態池,及複層植栽、樹林、灌木及草地,同時種植蜜源植物,堆砌木頭營造生物棲息地,提供生態解說之用。
MORE
金門植物園前身為軍方閒置營區,林務所利用既有的砲堡、軍事建物等與自然生態融合,整建成為一個具有金門島嶼生態系與戰地人文歷史特色的植物園區,成為前線最具特色環境教育場所。 園內有由砲(碉)堡與軍方營舍修繕而成的旅遊資訊站、環形劇場、球型劇場、鯨豚劇場、老兵故事館、生態教室等室內展館與場域,以及樹屋、竹廊道、生態河道、荷花池、螢火蟲復育生態池等戶外空間,適合親子共遊。
MORE
(一)環境現況 北港礫間接觸曝氣氧化廠占地約0.45公頃,位在北港鎮文仁路媽祖大橋西側,建廠初衷為「有效地淨化中央列管河川——北港溪之中度污染問題(4.5≧DO≧2.0,5.0≦BOD≦15.0,50.0≦SS≦100)及防止北港溪優養化和污染地下水源而設立。 本廠採用礫間接觸曝氣氧化工法,以取水堰攔取北港2號、3號及4號水門區域、新街大排截流站與北港溪截流站,收受晴天污水後經攔污及沉砂去除大型垃圾及粗顆粒,再經分水流入礫間接觸曝氣氧化槽進行生物處理。 (二) 環境資源特色 1.在獨特性方面: 礫間工法是取自大自然河川中的礫石中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自淨功能,有別於斗六污水廠及虎尾高鐵特定區污水處理廠,是全雲林縣第一座利用「礫間接觸曝氣氧化工法」去除BOD、ss、NH3-N的指標廠。另外廠區內設置有:(1)地下走道觀察廊、(2)礫石曝氣區、(3)非曝氣沉澱區、(4)體健設施、(5)槌球場…等配合雄偉而又壯麗的——北港媽祖大橋雄峙一旁,實為雲林縣境內具獨特性的指標廠,其設備與縣內其他污水處理廠有相當大的差異!
MORE
採用環保概念建造,展館以40呎貨櫃做為空間組構單元,運用貨櫃立方體的模組,形塑碳索生活館的環境場域精神. 平面配置上以『圍塑』與『開放』為手法,試圖營造出台灣傳統合院的格局,中間留出一個較大的開放的廣場,以『埕』的形式來收納匯集館區的活動與人潮。竭誠歡迎民眾前來碳索生活館,一起碳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碳及愛護地球環境。碳索生活館內部軟體空間設計可開放讓民眾自由參觀,參觀民眾進入展館後參觀動線如下:進入二樓參觀→展示區碳索我的家(食、衣、住、行) →展示區碳索我的家(育、樂)→由藝術廊道下樓(水母燈)→展示區蔚藍之下海洋劇場→展示區碳索繪本室。
MORE
本中心主要為處理新竹縣竹東鎮之生活污水,使污水經處理後排放,減輕頭前溪流域的污染負荷。透過環境教育的方式,進入本中心參與環境教育的學生,除了珍惜水資源的使用外,更能重視污水對環境造成之影響,進而改變使用水的習慣及水再利用的觀念,也能瞭解水資源回收中心對改善水資源及環境的重要性。
MORE.jpg)
湖山水庫環境教育園區位於斗六丘陵西麓北港溪支流梅林溪上游。水庫集水區面積6.58平方公里,總蓄水量5,347萬立方公尺,屬離槽水庫,於清水溪構築桶頭攔河堰(集水面積259.2平方公里)攔蓄清水溪剩餘水量,引入水庫蓄存。 湖山水庫位於物種資源豐富的斗六丘陵地,更是稀有夏候鳥-八色鳥主要遷徙繁殖地,因此於開發前期備受爭議,終在多方單位召開數次相關會議及說明會後,成為首座於環境影響評估法監督下興建之水庫,依循環評法相關規定,於水庫施工期間,制定多項環境監測,並依據生態保育措施執行動植物移地保育及棲地復育作業,以藉此減緩環境衝擊,成為全台首座兼具生態之水庫。 水資源開發必造成生態與環境之失衡,如何在工程與生態間取得平衡是開發單位最重要之課題,湖山水庫工程計畫與生態共存的目標,是開發與保育並重之良好典範,也是環境教育不可或缺的實際案例。
MORE
現今的綠蔭怡園,曾經是畜牧場。在創辦人不忍老樹被砍伐而自費收容照顧,讓曾經的荒蕪,綻放盎然。除了植物的繁盛,亦帶進了許多的物種在此作為棲息之地。生態的豐富度及歧異度,令人目不暇給。 三百年的雀榕,是怡園珍貴的精神標誌之一。矗立於進門的高處,彷彿一位和藹的長者,期許腳下的孩子枝繁葉茂。場域及其週邊,多達231種維管束植物被記錄。如此的繁盛的植物相,讓場域四季皆有其美妙的景致。也因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常引來豔麗的蝶兒駐足。超過28種蝴蝶,在場域裡翩然爭豔著。春季的夜晚,螢火蟲當然不會缺席,熠熠著炫耀美麗。 在鳥類部分,場域及外圍樹林紀錄超過43種鳥類。其中更有烏頭翁、南亞夜鷹、領角鴞、環頸雉及蛇鵰等珍稀保育鳥類,在此現蹤。場域漫步時,鳥鳴變成您最悅耳的天籟。更可能在場域內一瞥,躍飛而起的環頸雉。 怡園的生態池,兩端分為池沼及溪流等兩種不同流水域。棲息著。不同於西部的花蓮特有溪流魚類。菊池氏細鯽、高身鯝魚、何氏棘魞,皆為東部特有的魚類。與許多珍稀的水生植物交織成一幅特有的水域生態。我們把這份生態之美,規劃成環教課程。等著您來探索。 除了環教課程,我們還聘有團康、食農講師、定向運動教練等專業師資,可針對您的教學需求安排符合您需求的環境教育課程與活動,歡迎主動來電洽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