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第一座以微生物為主題的菌寶貝博物館,提供完整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導覽解說,並透過觀光工廠的設立,帶入具教育性與娛樂性的課程。
MORE.jpg)
園區經營內容多樣,包括客家歷史、文化及語言,且著重教育與推廣功能之目標,透過精緻的傳統客家文物蒐集、保存、展示,細膩的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思維。 戶外場域種有多種客庄常見及原生植物,為園區發展環境教育課程重要施行場域,可體驗茶山文化、藍染製成、食農教育等課程,使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具備觀光、教育與休閒的功能,讓大家一起感受客家文化之美。
MORE台糖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原東海豐畜殖場),是一座建立於民國46年的傳統磚造開放式豬舍。近年來台糖公司響應政府5+2產業創新政策中的「新農業」與「循環經濟」政策,改建東海豐畜殖場為「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密閉式負壓水簾畜舍可控溫、控濕及除臭並導入IoT系統,提供豬隻更舒適的生活環境降低疫病的傳播。畜舍屋頂建置太陽能板,園區設立沼氣中心善加利用豬糞尿進行沼氣發電等綠能設施,是全臺首座結合綠能、水循環、生物循環的農業循環園區,與周邊環境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多元環境。另外,水簾式豬舍參觀廊道也是園區參訪亮點之一,遊客可近距離觀察豬隻在棟舍內活動情況,戶外則保留了歷史建物如舊辦公室、分娩舍、公母豬舍、扇形豬舍,新舊豬舍的比較,讓遊客更瞭解台灣養豬產業的漸進發展及轉型歷程。
MORE
植物園的前身是一個造林苗圃, 早期主要生產推廣造林的苗木,隨著國人開始重視環境的綠美化之後,功能逐漸轉型為培育環境綠美化推廣苗木的苗圃。由於園區與市區距離不遠,交通方便,是登山及休憩的絕佳去處。宜蘭縣政府自2001年開始積極規劃園區,共分為東方庭園植物展示區(艾園、嵐庭)、西方庭園植物展示區(英式、法式)、大航海外來植物展示區(非洲區、澳洲區、南亞區、南美區)、低海拔森林產業展示區(樟腦寮、木炭窯),期使能成為兼具休閒、生活、生態以及教育的一個植物園。
MORE
台北 101 致力於環保倡議,更將「環境教育」納入主要核心目標 ,鼓勵學童及社會大眾透過台北 101 環境教育課程從高空中看見台北、認識台北,更第一手解密台北101透過科技與綠色管理,接軌世界綠色旅遊的奧祕。
MORE
法鼓文理學院設置「法鼓心靈環保教育園地」,以創辦人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為核心,旨在「推廣環境教育,為永續奠基」,期許成為一處散播友善環境知能的光源地。 本校位處新北市金山區,佔地約25公頃,秉持「自然環保」理念建設校園,將環境資源特色展現在水土保持、靜心步道及里山倡議、低環境衝擊建築四個方面,並結合場域特色發展出豐富而有趣的環境教育課程。 其中,本校修築多條步道,塑造出一個寧靜幽雅的校園步行文化,透過禪修方法,行走其間,聆聽潺潺流水、感受大自然的音韻,達到放鬆身心及自我淨化,竭誠歡迎大眾共享這片好山好水,體驗禪悅境教!
MORE.jpg)
米國學校成立目的除了轉變農會經營模式,帶入體驗經濟的時代,為農民努力生產的優質好米作一有效的體驗行銷外,更重要的任務是希望為台灣的農業盡一份心力,將農業永續傳承,找回失落的米食文化。米國學校依循創校四大主題:「看米」、「玩米」、「吃米」、「帶著米回家」作為主軸發展迄今在關山米香的傳承中,繼續保有農業的本質;用創新農業的價值,為傳統產業找到新的生命。
MORE築夢森居位於嘉義縣中埔鄉深坑村,佔地3甲,擁有沄水溪環繞,有著豐富的生態,清澈的河流裡滿滿的溪魚、溪蝦,園區本是荒廢檳榔園,裡面有4000多棵檳榔樹,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原則,以生態工法砌石法來進行園區改造及生態復育,讓環境生物多樣性,達到與自然環境共存、共容,創造一片築夢的森林,以「生態環境特色」推動環境教育學習,藉由體驗喚起學員對環境的知覺、覺知,場域也整合在地相關之自然生態遊憩資源、產業遊憩資源、人文發展、特色遊程,透過整合資源、環境教育、生態盤點,規劃以「生命、生活、生產、生態」的遊程,除了讓學員在大自然中擁有快樂的回憶,更期望能建構對生態系更完整的認知、對生存的土地更有歸屬感、養成積極的環境態度、邁向環境行動與資源永續。
MORE
暨大座落於臺灣的中心點-南投縣埔里鎮,校地總面積約150公頃,海拔高度約450公尺至665公尺之間,處於淺山環境,校內有30公頃森林景觀,其廢木可作為藝術品,亦是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包括了保育類動物穿山甲。校方營建日池以回收校內廢水處理後,用於澆灌周圍種植的蝴蝶蜜源及食草植物,營造蝴蝶生態棲地,目前共發現112種蝴蝶,校園生態多樣豐富,藉由推廣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環境教育以達永續發展之社會責任。
MORE
以食魚教育及海洋永續為核心,販售永續海鮮真空冷凍漁獲,分享海洋、魚類與漁業的相關知識,規劃與帶領七星潭漁業及食魚教育體驗遊程活動,以提供新式食用野生漁獲服務,連結消費者、漁業人員和學術單位的交流與反饋,讓海洋的資源利用及環境,達到相互平衡永續發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