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區內設有客家文學館、音樂館,收錄文學界代表性59名客籍作家、書籍與手稿,47名客籍音樂界代表及八音樂器展示,透過觸控式影音資訊導覽機欣賞逾百位文學及音樂家的經典作品,環境教育課程以客家文學及客家音樂為主軸,打造動靜皆宜的學習場域,深化推廣桃園在地客家音樂、文學與藝術,發揚客家文化,協助客家薪傳。
MORE.jpg)
為協助高雄市落實「低碳永續發展,打造綠能城市」之環境教育行動指標,為社會大眾提供與建立「水回收」、「水再生」、「水循環」、「水生態」之四水環教學習場域,透過課程、探索及體驗,瞭解人與水、水與環境、環境與人之永續共存的理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教育內涵與精神,成為友善環境行動之種子。
MORE「計量與綠能探索館」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統籌策畫,2020年委託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建置與營運於標準檢驗局花蓮分局的教育場所。規劃「計量」與「綠能」二大主題,設計一系列的環境計量與綠能生活的學習內容。計量方面,從度量衡歷史文化到國際單位SI的轉變過程,能深刻感知計量單位與生活的關聯性;綠能方面,則以太陽能、風力能、水力能、地熱能、海洋能與碳中和的互動說明,體認臺灣能源自主的目標與綠能發展的重要性。透過深入淺出的體驗方式推廣環境與科普知識,建置對東部產業與社會有益的永續學習環境。
MORE
人生,無所畏懼!! 本園區為北台灣最大的冒險體驗園區,擁有約60項的高低空繩索挑戰設施。透過玩中學學中玩的方式,將環境教育結合探索教育,設計成互動式課程,一同創造愛護環境共生之教育場域。 透過體驗課程,不僅從中認識自我,突破成長,更能加深對環境資源及議題的認知,瞭解環境對於人們的重要性,珍惜資源並與環境共處,共同愛護大自然。
MORE
本場為澎湖縣海洋資源復育的單位,以海洋生物繁養殖技術為基礎,設計多樣且有趣的環境教育課程,著重以遊戲或是與生活體驗結合傳遞海洋保育觀念,場館內有水族展示區、觸摸體驗區、海洋劇場、AR互動區、觀景平台等豐富設施,更有全台灣唯一免費的「種珊瑚」體驗!
MORE
內湖污水處理廠是全國第2大二級生物污水處理廠,採半地下化設計,每日設計處理量24萬噸生活污水,主要處理臺北市內湖區、大直區等地區,污水處理後經次氯酸鈉消毒後,放流至基隆河,亦將部分放流水經再過濾,產製再生水,供廠內及提供外部取用,以落實循環經濟理念,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了讓更多市民瞭解污水的產生、收集、處理及回收的過程,進而了解水資源的循環,提供多套環境教育課程。
MORE
本中心位於高雄市小港區臨海工業區內,鄰近大林蒲、紅毛港文化園區以及鳳鼻頭文化遺址、南星計畫區等處,中心的開放空間以「陽光、海洋、綠地」三元素作為整體設計主軸,希望以友善的生態綠地屏除工業長久以來霧濛濛的刻板印象。而中心主要的工作就是將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污水,經由污水處理程序淨化為可再提供工業使用的再生水。藉此達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讓一滴水能有多次使用的用途。
MORE南科再生水廠設置目標在回收並淨化工業廢水作為半導體製程使用,同時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達到穩定產業供水、增加水資源並降低環境衝擊等多重效益。一方面穩定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朝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環境願景邁進。 本教育園區於再生水廠2022年9月正式營運後,展開環境教育工作、推廣教育服務,以實踐水資源永續行動為目標。
MORE
本中心位於鸞山部落上方,擁有保存最為完整的楠榕混生林帶與原生物種.期盼透過建立留住土地、場域的永續管理機制,用布農族人傳統古老的智慧,森林銀行的概念,將本中心作為重建族群文化,找回人與大自然對等、永續和諧的學習場域。 此外,本中心更進一步強調部落的主體性,累進對土地、自然、文化等在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全力投入山林知識的重建,尊重其他動植物的生存權,也同時爭取布農族族人對其文化的主導權與詮釋權.讓祖先的智慧再次從土地成長茁壯,以守護及發揚部落文化。
MORE
本場域位於有「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之稱的金門縣烈嶼鄉,距離中國大陸廈門僅5公里,該場域是金門唯一的一段玄武岩海岸,有特殊洋蔥狀風化的柱狀玄武岩、花崗岩等地質景觀,每年3到5月更有季節限定猶如綠色地毯般的綠石槽美景。烈嶼鄉因四面環海,具有豐富的海岸動、植物生態,由烈嶼鄉公所提報為環境教育場所,期透過環境教育的課程,保護烈嶼地質景觀及海岸生態,降低遊客人潮帶來之垃圾與污染,保育海岸動、植物生態環境,在推動觀光發展之餘,亦維護自然環境之美,達到環境永續目標。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