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教設施場所介紹

臺灣縣市地圖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連江縣 金門縣 澎湖縣
熱門場所推薦
依搜尋結果顯示
春池玻璃資源再生教育學堂

認識新竹玻璃文化產業、觀賞玻璃藝品製作、瞭解循環經濟的價值。

MORE
臺北典藏植物園

隱身在臺北花博公園新生園區的臺北典藏植物園,是ㄧ座順應在地環境、與周邊動植物共享、共存於都會淺山生態圈打造的鑽石級綠建築,此外,園區內珍藏著多種氣候帶、種類豐富的特色植物,整園區從外到內皆匯聚臺灣寶貴的植物生態資源,是居住於水泥叢林的人們享受環境擁抱的優質場域首選,因此,臺北典藏植物園以串起臺北生態公園資源,建立全民共享之樂活生態城市。臺北典藏植物園裡外皆可看到友善環境、精心設計的設施(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調節溫度ETFE膜、可回收再利用建材等),進入園區更立刻可感受到綠建築空間所營造的舒適感,此外,園區包含9大主題區:熱帶植物區、臺灣原生植物區、亞熱帶植物區、蘭花與蕨類展示區、多肉植物區、溫帶植物區、秋海棠區、高山植物區、附生植物區,以及450種以上的特色植物並於各區設置特色植物自導式解說系統服務,可從中認識植物的小故事,為了讓大小朋友有深入認識臺灣植物生態和綠能永續故事的機會,園區規劃系列環境教育體驗課程與活動,邀您一同感受環境生態的生命力和永續家園的美好,歡迎大家呼朋引伴來悠遊。

MORE
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位於臺北市北投區西北一隅,有著特殊地質景觀,內含純度極高的高嶺土及石英砂,是製造陶瓷及玻璃的工業原料,早期許多業者開採致使地表嚴重破壞,民國69年起才開始陸續整治,辦理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整治工程及採土區坡面穩定工程等水土保持工作、民國83年正式成立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園區特別保留一片無植被之白色岩壁,提供民眾親近與觀察五指山岩層,為最佳地質教學觀察場所,並設有降雨沖蝕槽、滯洪池等水土保持設施,經過環境規劃及整治後,現在還擁有環山步道、解說教室及露營場等設備,是臺北地區首座結合地質、水土保持和休閒的戶外教室。

MORE
石岡壩水源特定區水資源回收中心

石岡壩水資源回收中心座落於臺中市石岡區西北隅,大甲溪-石岡水壩下游與食水嵙溪交會處。每到汛期,在本中心望向東北方便可看見石岡水壩閘門全開,洩洪奔流之壯闊景象,看出由車籠埔斷層將大甲溪分崩離析,涓涓溪流深蝕切割後的壯麗景觀一覽無遺,緊鄰在側的葫蘆墩圳進水口,憶想農耕時期山城用水灌溉的渠圳,現已褪去僅剩遺址孤存,南邊即是全國第一條由廢棄鐵道改建而成的東豐自行車道,穿梭在綠色走廊享受自然的美景,周邊還有豐原淨水廠及石岡壩管理中心等機構,與本中心形成「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之完整水環境建設,在得天獨厚的場域發展水資源保育環境教育場址,使環境教育更添色彩。 本中心設有管理大樓、污泥脫水大樓及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大樓環教設施包括視聽環境教室、水質分析實驗室及大廳;污泥脫水大樓設施包括污泥濃縮及脫水設備;污水處理設施包括原污水抽水站、前處理區、初級沉澱池、生物曝氣池、二級沉澱池及消毒放流池。

MORE
樹谷考古暨環境教育中心

置身台南新市樹谷園區「綠風箏」造型的樹谷環教中心,以節能、減廢、生態、永續等循環理念,打造符合綠建築設計及低碳理念雙重認證的友善建築物,表達環境永續的具體承諾。 【推動社會教育,向下扎根】 樹谷文化基金會自2008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文化保存工作,並聚焦「考古」教育推廣,以生活為主旨,引入科學調查的「時間軸」與「空間軸」概念,帶領學員拼湊史前畫面,一窺先民的原始樣貌,亦反思現代食衣住行的差異及背後隱藏的危機。 後於2019年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發展「考古、生態、食農」三大主題導向,透過探索思辨、文化理解,嘗試以先民與生物的角度,找回人類根本與土地共好的方法,希冀將環境友善的態度落實於日常生活。 【獨一無二,模擬考古現場】 如果時光倒流,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界牆」是考古現場的垂直面,我們以4面牆記錄台南這塊土地的痕跡,具象先民的生活軌跡與環境變化;更建置南台灣規模最大、擬真度最高的「探坑」,讓參與者化身考古學家「實際發掘」,進行一場場不斷被推翻的科學驗證過程。 【樹是主角,人是配角】 打造一個和「樹一起成長」的環境! 跟著所生長的土地脈絡、人文環境、生態環境一起學習長大,再把她安全的交給下一代。我們期待在孩子的臉上看到笑容,並在他們的心中埋下友善環境的種子。

MORE
斗六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環境教育場域

以生物處理法進行污水處理,各單元均有詳細解說,提供污水處理及水資源保育教學用途。包括以放流水營造之生態池,及複層植栽、樹林、灌木及草地,同時種植蜜源植物,堆砌木頭營造生物棲息地,提供生態解說之用。

MORE
金門植物園

金門植物園前身為軍方閒置營區,林務所利用既有的砲堡、軍事建物等與自然生態融合,整建成為一個具有金門島嶼生態系與戰地人文歷史特色的植物園區,成為前線最具特色環境教育場所。 園內有由砲(碉)堡與軍方營舍修繕而成的旅遊資訊站、環形劇場、球型劇場、鯨豚劇場、老兵故事館、生態教室等室內展館與場域,以及樹屋、竹廊道、生態河道、荷花池、螢火蟲復育生態池等戶外空間,適合親子共遊。

MORE
北港礫間接觸曝氣氧化廠

(一)環境現況 北港礫間接觸曝氣氧化廠占地約0.45公頃,位在北港鎮文仁路媽祖大橋西側,建廠初衷為「有效地淨化中央列管河川——北港溪之中度污染問題(4.5≧DO≧2.0,5.0≦BOD≦15.0,50.0≦SS≦100)及防止北港溪優養化和污染地下水源而設立。 本廠採用礫間接觸曝氣氧化工法,以取水堰攔取北港2號、3號及4號水門區域、新街大排截流站與北港溪截流站,收受晴天污水後經攔污及沉砂去除大型垃圾及粗顆粒,再經分水流入礫間接觸曝氣氧化槽進行生物處理。 (二) 環境資源特色 1.在獨特性方面: 礫間工法是取自大自然河川中的礫石中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自淨功能,有別於斗六污水廠及虎尾高鐵特定區污水處理廠,是全雲林縣第一座利用「礫間接觸曝氣氧化工法」去除BOD、ss、NH3-N的指標廠。另外廠區內設置有:(1)地下走道觀察廊、(2)礫石曝氣區、(3)非曝氣沉澱區、(4)體健設施、(5)槌球場…等配合雄偉而又壯麗的——北港媽祖大橋雄峙一旁,實為雲林縣境內具獨特性的指標廠,其設備與縣內其他污水處理廠有相當大的差異!

MORE
碳索生活館

採用環保概念建造,展館以40呎貨櫃做為空間組構單元,運用貨櫃立方體的模組,形塑碳索生活館的環境場域精神. 平面配置上以『圍塑』與『開放』為手法,試圖營造出台灣傳統合院的格局,中間留出一個較大的開放的廣場,以『埕』的形式來收納匯集館區的活動與人潮。竭誠歡迎民眾前來碳索生活館,一起碳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碳及愛護地球環境。碳索生活館內部軟體空間設計可開放讓民眾自由參觀,參觀民眾進入展館後參觀動線如下:進入二樓參觀→展示區碳索我的家(食、衣、住、行) →展示區碳索我的家(育、樂)→由藝術廊道下樓(水母燈)→展示區蔚藍之下海洋劇場→展示區碳索繪本室。

MORE
竹東水資源回收中心

本中心主要為處理新竹縣竹東鎮之生活污水,使污水經處理後排放,減輕頭前溪流域的污染負荷。透過環境教育的方式,進入本中心參與環境教育的學生,除了珍惜水資源的使用外,更能重視污水對環境造成之影響,進而改變使用水的習慣及水再利用的觀念,也能瞭解水資源回收中心對改善水資源及環境的重要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