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岩生態環境教育中心位於社頭鄉清水岩寺內,區域內有百年廟宇清水岩寺及三大名泉中的甘露泉,園區生態豐富,鄰近有長青步道,18彎挑鹽古道橫山步道。另緊鄰清水岩生態展示中心昆蟲館,蝴蝶到處飛舞、4~5月是紫斑蝶與灰面鵟鷹遷徙路徑之一,6~7月獨角仙與鍬形蟲的聚集繁衍、鳥類大冠鷲的叫聲,此起彼落,場域自然生態豐富且生物多樣性,透過環境教育人員解說,學習跟大自然如何共好,是休閒與環境教育學習的最佳場所。
MORE
月桃故事館:從植物出發,走進環境與生活的教育場域 在嘉義市的一隅,有一座充滿生命力與故事感的空間—月桃故事館。這裡不只是觀光景點,更是一座結合自然教育、文化體驗與生活實踐的學習場所。 月桃,一種在地常見卻不平凡的植物,不僅耐風抗旱、四季常青,更承載著一段段人與土地的連結。故事館的誕生,來自創辦人童年以砍伐月桃貼補家用的回憶,而今則轉化為讓下一代認識自然、尊重環境的教育平台。我們會繼續以「生活、生產、生態」為核心,開展更多連結環境與人的課程與體驗。誠摯邀請您一同走進月桃故事館,與我們一起學會愛土地、懂永續、讓改變從自己開始。
MORE屏東縣崁頂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之地理位置位於屏東縣崁頂鄉,鄰近南州鄉及東港鎮,占地約6.5公頃,主要聯絡道路為187號縣道並鄰近國道三號,進出交通尚稱便利,廠區周邊有「崁頂森林公園」及「崁頂鄉立游泳池」。於90年12月22日起正式營運,本廠除接受屏東縣服務區域之一般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外,若有餘裕量以協助處理鄰近縣市垃圾,以提升設備利用率,且陸續於鹽埔鄉及恆春鎮分別設置屏北及屏南轉運站,有效調度全縣廢棄物之處理。崁頂廠採公辦民營方式委託民間機構經營管理,由榮福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整廠操作營運,委託操作管理契約期間為20年。本廠的經營管理理念基於環境保護、資源回收與公共衛生三大核心價值。崁頂廠共設置2座處理量450公噸/日之焚化爐,每座各具有先進的焚化處理系統、廢氣處理系統及廢水全面回收利用設施及相關設施如:煙道、抽風機、煙囪等,廢水全部回收利用,並回收熱能進行發電。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本廠決定邁向成為一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結合現有的垃圾處理與資源回收技術,提供公眾及學生一個實地學習和體驗的場所。
MORE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擁有全國唯一以1:1比例復刻展示16族傳統家屋的戶外博物館空間。園區佔地逾42公頃,涵蓋瑪卡拉汎區、卡給尺夫岸區、塔瑪麓灣區、娜麓灣區及富谷灣與等五大區域,不僅保存珍貴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更結合自然地貌與生態環境,成為探索文化與環境教育的重要據點。
MORE
「永靖魏成美公堂」為歷史建築,目前整合於成美文化園區內。 係由魏家先祖魏尚瑩(1845-1901)引用自論語:「君子有成人之美」,故曰成美。建物本體始建於光緒11年(1885),為一座五間起竹篙厝正身,明治30年(1897)祠堂改築,於大正六年(1917)完成興建,外觀為傳統閩式二進二院埕三合院,左右護龍外各有外護龍,學者林衡道謂之「四馬拖車」的格局。第一進正身「公媽廳」後牆,有一「孔孟好字」合體字,家族以此期勉後代子孫效法孔孟之道,奉獻社會。本場域於2013年規劃歷史建築北側周圍土地,設計景觀庭園、東北角處改為接待大廳,成立頂佳、頂康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成美文化園區對外開放,配合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文化推廣與志工培訓相關活動,進行經營管理,嘗試各項再利用與活化行動。 魏成美堂所代表的也是永靖這個區域,閩南與客家文化,歷經衝突、融合,進而創新出的文化體。他們擷取了各家之長補足短處,在此落地扎根,永續發展。
MORE
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國內外綠能技術的示範驗證平台,促進產業、學研與公部門技術交流與人才培育,加速綠能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應用。場域以創能、節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為核心,推動跨域合作,形成綠能產業聚落,呈現我國綠能研發與應用成果。場域設置公共藝術區,呈現人文與科技的融合;透過導覽與體驗,協助民眾輕鬆理解綠色科技,將淨零理念落實於生活,邁向淨零轉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