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野柳自然教室
興達發電廠
中壢城市故事館群(中平路故事館、壢小故事森林、壢景町)
金門國家公園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溪湖糖業鐵道文化園區
中油高雄煉油廠環境教育園區
飛牛牧場
中科台中園區污水處理廠
永安社區環境教育園區
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
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憩區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
鹿角溪人工濕地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木柵垃圾焚化廠
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
慈濟高雄靜思堂
劍潭山環境教育館
雙湖園水資源回收中心
洲仔濕地公園
臺北水源特定區環境教育學習中心
基隆港環境教育園區
臺南市永康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
寶山第二水庫
高雄園區污水處理廠
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
臺南市仁德水資源回收中心
「計量與綠能探索館」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統籌策畫,2020年委託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建置與營運於標準檢驗局花蓮分局的教育場所。規劃「計量」與「綠能」二大主題,設計一系列的環境計量與綠能生活的學習內容。計量方面,從度量衡歷史文化到國際單位SI的轉變過程,能深刻感知計量單位與生活的關聯性;綠能方面,則以太陽能、風力能、水力能、地熱能、海洋能與碳中和的互動說明,體認臺灣能源自主的目標與綠能發展的重要性。透過深入淺出的體驗方式推廣環境與科普知識,建置對東部產業與社會有益的永續學習環境。
MORE
人生,無所畏懼!! 本園區為北台灣最大的冒險體驗園區,擁有約60項的高低空繩索挑戰設施。透過玩中學學中玩的方式,將環境教育結合探索教育,設計成互動式課程,一同創造愛護環境共生之教育場域。 透過體驗課程,不僅從中認識自我,突破成長,更能加深對環境資源及議題的認知,瞭解環境對於人們的重要性,珍惜資源並與環境共處,共同愛護大自然。
MORE
本場為澎湖縣海洋資源復育的單位,以海洋生物繁養殖技術為基礎,設計多樣且有趣的環境教育課程,著重以遊戲或是與生活體驗結合傳遞海洋保育觀念,場館內有水族展示區、觸摸體驗區、海洋劇場、AR互動區、觀景平台等豐富設施,更有全台灣唯一免費的「種珊瑚」體驗!
MORE
內湖污水處理廠是全國第2大二級生物污水處理廠,採半地下化設計,每日設計處理量24萬噸生活污水,主要處理臺北市內湖區、大直區等地區,污水處理後經次氯酸鈉消毒後,放流至基隆河,亦將部分放流水經再過濾,產製再生水,供廠內及提供外部取用,以落實循環經濟理念,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了讓更多市民瞭解污水的產生、收集、處理及回收的過程,進而了解水資源的循環,提供多套環境教育課程。
MORE
本中心位於高雄市小港區臨海工業區內,鄰近大林蒲、紅毛港文化園區以及鳳鼻頭文化遺址、南星計畫區等處,中心的開放空間以「陽光、海洋、綠地」三元素作為整體設計主軸,希望以友善的生態綠地屏除工業長久以來霧濛濛的刻板印象。而中心主要的工作就是將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污水,經由污水處理程序淨化為可再提供工業使用的再生水。藉此達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讓一滴水能有多次使用的用途。
MORE南科再生水廠設置目標在回收並淨化工業廢水作為半導體製程使用,同時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達到穩定產業供水、增加水資源並降低環境衝擊等多重效益。一方面穩定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朝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環境願景邁進。 本教育園區於再生水廠2022年9月正式營運後,展開環境教育工作、推廣教育服務,以實踐水資源永續行動為目標。
MORE
本中心位於鸞山部落上方,擁有保存最為完整的楠榕混生林帶與原生物種.期盼透過建立留住土地、場域的永續管理機制,用布農族人傳統古老的智慧,森林銀行的概念,將本中心作為重建族群文化,找回人與大自然對等、永續和諧的學習場域。 此外,本中心更進一步強調部落的主體性,累進對土地、自然、文化等在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全力投入山林知識的重建,尊重其他動植物的生存權,也同時爭取布農族族人對其文化的主導權與詮釋權.讓祖先的智慧再次從土地成長茁壯,以守護及發揚部落文化。
MORE
本場域位於有「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之稱的金門縣烈嶼鄉,距離中國大陸廈門僅5公里,該場域是金門唯一的一段玄武岩海岸,有特殊洋蔥狀風化的柱狀玄武岩、花崗岩等地質景觀,每年3到5月更有季節限定猶如綠色地毯般的綠石槽美景。烈嶼鄉因四面環海,具有豐富的海岸動、植物生態,由烈嶼鄉公所提報為環境教育場所,期透過環境教育的課程,保護烈嶼地質景觀及海岸生態,降低遊客人潮帶來之垃圾與污染,保育海岸動、植物生態環境,在推動觀光發展之餘,亦維護自然環境之美,達到環境永續目標。
MORE
園區位於國道十號的終點,是往返東高雄九區的必經之地。 而這裡在日治時期,這裡曾是輝煌的「香蕉王國」,更有「北九份,南旗山」的口號出現。 糖業、日本人的出現給了旗山香蕉無可取代的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糖業沒落榮景不復;日本人走了,但旗山的香蕉還在,但剩下的卻只剩長輩口中的故事。 您可能不知道香蕉是農業廢棄物產出最多的水果,但在這裡您會學習到我們是如何把各個農業廢棄物化腐朽為神奇,以循環經濟實現低碳永續發展,透過糖業整合在地文化歷史脈絡。 以香蕉的一生結合糖業文化,規劃兩套環境教育相關課程;以實際的五感體驗探索認知香蕉王國,悠遊糖鄉。 透過課程瞭解文化保存、居民認同的重要性,學習低碳永續家園及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存、共榮。
MORE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在規劃、設計、施工各階段中,一直秉持著最小開發、維護最大生態的宗旨,透過開發前的生態調查成果,分析可行的施工方案與措施,著重改造生態滯洪濕地,大幅增加園區的生物多樣性。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與生態工法的運用,有效降低開發對在地生態系統的衝擊,展現了人為活動與自然生態共存發展的最佳典範。 此外,園區還設有環境教育中心,展示園區的開發歷程、地景變遷以及生態保育的相關資訊,並提供一般民眾導覽和環境教育課程的服務。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