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萊德綠建築總部
劍潭山環境教育館
大樹舊鐵橋人工濕地園區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教育中心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
鹿角溪人工濕地
松山奉天宮環境教育中心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環境教育中心
基隆市天外天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
海大雨水公園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
天埔社區環境教育園區
怡園生態小學塾
高雄市燕巢動物保護關愛教育園區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臺中都會公園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石門水庫
野柳地質公園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小野柳自然教室
水土保持局臺中分局大湖四份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卑南遺址公園
羅東地區水資源回收中心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好時節休閒農場永續農業環境教育中心
和平工業區專用港生態教室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內湖垃圾焚化廠
苗栗縣BOT垃圾焚化廠
月桃故事館
雲林縣大埤鄉因地勢低窪、緊鄰溪流,具有高度淹水潛勢,歷史淹水紀錄曾淹水達2公尺深,為改善淹水問題,第五河川局於102年興建了大埤抽水站,為雲嘉地區重要防災設施。 氣候變遷持續衝擊臺灣水環境,水資源的利用、水災防範都面臨巨大挑戰,大埤抽水站內除抽水設備,另有蓄洪空間、及生態公園,園區以防災教育作為主軸,藉由當地的淹水歷史,介紹水患成因、防災減災的各項措施,透過防災及環境教育,強化民眾的防災意識、提升自主災害應變能力,期待達成全民防災的願景。
MORE
基隆港環境教育園區屬基隆港務分公司所轄管,園區內擁有豐富的生態港埠資源及特有港史文化,為保護海洋環境及永續發展,並且配合總公司推動生態港執行計畫,致力於港區環境保護,檢視港區環境議題之衝擊,篩選出環境議題分別設立環境目標及改善方案,藉由海洋環境教育,提升民眾對於海洋環境保育的認知,教育民眾從源頭減少海洋垃圾生成,達到海洋環境保護之目的,實踐綠色港埠及推廣海洋教育。
MORE
七股鹽場坐落於台南市七股區鄰近台灣海峽,以前是座曬鹽場,擁有豐富的鹽業資源以及濱海環境特色,包含鹽山、鹽田及濱海植物等,是個自然與人文兼具的場所。為推廣七股地方特色,以多元的學習方式,帶領來訪民眾感受七股在地的自然以及人文特色。
MORE
碧雲莊社區致力於社區營造工作20餘年,以「石頭湯」的精神開始,將2公頃荒地經營為向日葵花海、環保公園,也以社區親子閱讀推展花蓮縣的「閱讀桃花園」運動;近年更結合樸門協會、向陽園區等單位,與居民共同營造了站立式菜園、輪椅式香草區、螺旋式花園、雨撲滿、魚菜共生池、中水回收、生廚餘桶、毛小孩黃金塔、輔療雞園區、親子沙坑、碎木步道、戶外閱讀區等,發展社區的「循環經濟」,將碧雲莊營造為環境優美、人文薈萃的「宜居.移居」社區。有上述的基礎,園區以環保、生命教育、閱讀、社區營造為環境教育四大主軸,用閱讀力量推廣環境教育。
MORE
溪埔子人工濕地,是以自然處理原則之人工濕地處理工法 ,充分運用植物、 河川淨化能力 ,分解受污染之水體,並藉由生態池所營造之自然環境,創造減少河川揚塵、維護空氣品質、貢獻節能減碳、改善用地現況,以及重建河岸水域生態等附加價值。 溪埔子人工濕地公園以「環境教育」串聯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生態景觀等多元環境資源面向,建構優質環境教育教學場域,逐步打造市民學習與環境共存的永續生活示範場域。
MORE
本園區以鹽、水生產為主題,並自民國100年起(2011年)開始觀光工廠業務,並成立「臺鹽通霄觀光園區」。 園區經營採免收門票鼓勵民眾入園參觀的方式,從成立觀光工廠以來就以推廣臺灣鹽業歷史、鹽業文化、鹽產品為主軸,並致力推廣鹽業教育,歷年來持續不斷更新優化園區軟硬體設施,並傾力投入、支持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工作。本廠於民國64年6月建廠竣工後,即使用乾淨能源為製程核心,從能源再利用到自然資源的高效使用,在在突顯本廠永續經營的概念,因此,規劃將園區納入環境教育的功能,從原本以生產製程、觀光休閒為主軸,發展至生產製造、觀光旅遊、鹽業教育、環境教育四主軸的型式,以協助培育臺灣學子人文與土地關懷素養。 另外,在園區最具特色的鹽來館LOGO也是以原本台塩生技海洋波紋logo作延伸發想,以連續體構成方形鹽晶體意象,同時象徵「鹽取之於海,亦返諸於海」的循環過程,實踐海洋資源永續發展之精神。在園區內的入口意象、標示等多可見到以海及鹽等元素所構成的設計理念。在行政大樓入口處並設立「鹽的故鄉」巨石碑,說明本廠在臺灣製鹽工作的重要地位。
MORE
宜蘭縣大同鄉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擁有多處著名的風景,而泰雅生活館就位於大同鄉崙埤社區。本館主要展示推廣泰雅文化,並於週末假日安排鄉內手工藝師DIY現場教學、原住民傳統舞蹈、搗米樂及傳統服飾體驗等,發揮文化傳承保存與產業創新的功能。 本館以「傳統生態文化特色、泰雅族gaga文化保存特色、文化永續發展教育」為核心,規劃三大項主題式課程,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能提供參訪民眾最適合的課程,得到最佳的學習平台。
MORE四季蜂收是一年四季豐盈為品牌概念,且蜂收與豐收同音其盼春夏秋冬四季都能作物收成圓滿,而四季蜂收為東發養蜂場於2020年開創之品牌,希望藉由四季蜂收環境教育園區為起點展開一場蜜蜂零距離,蜜蜂生生不息的生態饗宴,成為全台首位以蜜蜂為主題的環境教育
MORE
園區內設有客家文學館、音樂館,收錄文學界代表性59名客籍作家、書籍與手稿,47名客籍音樂界代表及八音樂器展示,透過觸控式影音資訊導覽機欣賞逾百位文學及音樂家的經典作品,環境教育課程以客家文學及客家音樂為主軸,打造動靜皆宜的學習場域,深化推廣桃園在地客家音樂、文學與藝術,發揚客家文化,協助客家薪傳。
MORE
為協助高雄市落實「低碳永續發展,打造綠能城市」之環境教育行動指標,為社會大眾提供與建立「水回收」、「水再生」、「水循環」、「水生態」之四水環教學習場域,透過課程、探索及體驗,瞭解人與水、水與環境、環境與人之永續共存的理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教育內涵與精神,成為友善環境行動之種子。
MORE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