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廠位於基隆市信義區深澳坑山區,緊鄰天外天復育公園,廠區占地面積約為3.4公頃,垃圾處理容量為600頓/日(300公噸*2/日),主要服務涵蓋基隆市7個行政區。 藉由豐富及多元的教學體驗,解說垃圾焚化雖有其不完美之處,但亦有其存在的價值,如之前的衛生掩埋場因焚化廠的啟用而復育成美麗的公園及溼地。我們期望,以此啟發學員透過己身之行動,更能對環境加以關心與愛護,讓美好地球永存。
MORE
本廠擁有完整的污水處理系統,本持著環境保護的理念與專業,再加上人文生態環境特色,藉由環境教育的過程當中,積極發散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係。目前所規劃的環境教育課程,主要針對國小高年級及國中學齡層的學員所規畫設計,利用互動式的教學及現場體驗活動來增進民眾對污水處理流程、水資源回收再利用、低碳節水生活的基本概念。另外,所附屬建置的人工濕地公園利用不同的植栽環境,模擬天然濕地的環境狀態,營造出新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成為具有生物多樣性水域及水質淨化功能之環境。
MORE
郭元益為了保存臺灣糕餅的珍貴文化資產,於2001年在楊梅工廠及士林老店,創立了兩間「郭元益糕餅博物館」,藉著各類型充滿創意的活動,將文化傳承的課題變得更饒富趣味。2012年,更成立全臺食品業首座「黃金級綠建築」的綠標生活館,以環境教育讓所有人在享用美味糕點的同時,也能共同珍惜擁有、愛護自然,將環保的理念落實於生活中。
MORE
大葉大學104年度,成為全國第一所同時擁有「環境教育機構」以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雙項認證之機關場所。校區內擁有不同風貌之山林步道4條,總長度達8,247公尺,串連自然山林以及雨水再利用、熱回收、綠色車棚、山泉濕地、智慧綠建築、風力發電及能源研發中心等戶外教學設施,更擁有中區大學獨一無二之「環境教育解說暨展示中心」。
MORE
垃圾是怎麼旅行呢?怎麼消失呢?來一趙長頸鹿煙囪就知道答案了。我們於民國84年3月28日正式營運,104年3月16日正式取得環境教育場域認證,以「瞭解在地環境,發展永續環境」為核心價值,發展出「廢棄物處理及再利用」環境教育課程,讓大家從瞭解垃圾與環境關係開始,進而珍惜身邊資源、減少垃圾危害,達到環境永續目的。
MORE
北門遊客中心全館介紹雲嘉南濱 海國家風景區的景點,包含「鹽業歷 史」、「濕地生態」、「宗教人文」、 「地方產業」與「文學藝術」等觀光 資源,提供優質的遊客旅遊資訊。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的第一座 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 址,其呈現出拼貼般的美麗藝術,並 延續其曬鹽文化的精神在北門永華里 的海岸邊。 南布袋濕地為許多野生動植物的 重要棲息地、法定保育動物的覓食 區、東亞與紐澳候鳥遷移中繼站、臺 灣少見稀有水鳥的繁殖場及緊鄰重要 的魚蝦貝苗繁殖區,兼具漁業資源保 護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功能。
MORE
劍湖山世界環境教育園區土地面積約3公頃,建築物面積約958坪(劍湖山博覽館一至三樓),此區自然生態豐富且環境優美,包含當地農作物-咖啡、鳳梨;水土保持植物-薜荔、蜜源植栽-馬纓丹、蕨類植物-兔腳蕨等14萬棵喬灌木,還有劍湖山博覽館,推演著台灣咖啡的歷史,配合環境教育課程,透過專業講師帶領,讓參訪者能更暸解古坑當地的自然、人文與咖啡產業文化,同時藉由課程設計使參訪者更關心我們的環境與大地。
MORE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或本館)籌建計畫是緣起於68年行政院所訂頒十二項建設計畫中,將興建海洋博物館列為中央文化設施項目之一,藉以提昇大眾的科學知識水準與精神內容。海洋博物館於74年6月成立籌建規劃小組,歷經參訪世界各國相關主題博物館、研議整體規劃報告、勘選建館基地等過程,78年9月行政院核定於基隆市設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教育部隨後於79年元月成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建規劃小組」。在歷經八年於基隆市政府將撥用及租用土地提供教育部興建海科館使用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於86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展開各項籌建業務的執行與推動。
MORE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成立於民國 100年,是首座由下而上由民間推動 的國家自然公園,也是鄰近高雄都 會區的重要自然場域。它擁有獨特 的高位珊瑚礁地質地形、豐富的動 植物資源及珍貴的史前貝塚遺跡。 為了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壽山地區的 自然與人文資源,壽山國家自然公 園成立了淺山學堂,規劃多種特色 課程,期能讓來參與的民眾了解壽 山、愛護壽山。
MORE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或本館)之立館宗旨乃是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對於臺灣之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認識,並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史前館為東部重要的社會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機構,為東部唯一國立博物館,於104年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在東部地區的環境教育工作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史前館在環境教育教育八大專業領域中,占了兩個專業領域,分別是「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文化保存」,在教育與學習之上,教學機構與單位可以在本館透過展示廳以及專業的導覽員獲取臺灣史前文化以及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環境教育具備多面向與多元的教學,透過展示廳的內容,設計探討人在環境條件下,發展適應環境的生活方式之相關課程。搭配上述內容可以再延伸「環境及資源管理」、「自然保育」,成為具備四種領域專長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培養參與學員在永續保育與友善發展上的觀念與認知,間接培養學員在「社區參與」上的觀念與潛力,在自己的生活環境與社區、部落當中,有一套適合自己、社區及部落的友善環境、永續發展生活,培養愛護這片土地的心。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