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教設施場所介紹

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
  • 場所名稱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
  • 場所簡介 位於林內鄉的「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是國內首座以「農田水利」為主題的特色場域,有著豐富的歷史、優越的地理環境、多元的人文,透過「農田水利文物陳館」靜態展覽介紹農田水利演進史,結合室外動態水利設施模型展示,配合周邊景觀配置古農具,將台灣農田水利演變發展史及早期農村文物完整呈現,兼具教育與傳承的功能。
    園區另一亮點為國內頗負盛名,全台首例、亞洲首創的八角型分水工(林內分水工或稱八卦池),直徑100公尺,面積8660平方公尺,具有調整、淨水、沉砂功能,不但是觀光景點,也是水利單位、學界非常值得一看的教學、觀摩實際教材。
    園區從成立以來積極推動農田水利文化及環境教育,透過園區營造之農田水利教育環境,提供民眾認識農田水利文化及農業水資源的重要性,傳達農田水利三生功能與推動政府淨零綠生活政策。
  • 場所類型環保/節能設施
  • 可預約環境教育課程時間平日、假日
  • 開放時間戶外空間全年開放;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室內館)每週一 、三、五13:30~16:30開放參觀;非開放時間接受機關團體以公文預約參觀導覽,環境教育課程採團體以公文預約報名。
  • 公休日例假日、國定假日;春節營業時間:展示館:期間休館;戶外:春節照常營業
  • 洽詢電話05-5892013;園區:05-5890717
  • 客服信箱 客服信箱網址epa@mail.iayli.nat.gov.tw
  • 場所網址https://eeis.ylepb.gov.tw/tour/index-1.asp?Parser=13,6,19,,,,11
  • 單人預算 0元~0元
  • 上課人數10人~40人
  • 場所地址雲林縣林內鄉林中村三星路9-2號
  •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證書編號(106)環署訓證字第(EC108002-01)號
  • 檔案下載 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手冊下載 Pdf 檔(152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pdf)
場所推薦課程
  • 課程名稱灌溉到不到
  • 課程介紹透過讓學員動手製作竹(石)笱,了解早期就地取材的簡易設施如何攔引溪水,面對雨季颱風時簡易攔水設施會遭遇的問題和困難。引導學員思考為了農業及經濟發展興建攔河堰,河水被攔截後對下游產生哪些影響?地面水及地下水使用的競合問題如何抉擇解決?
  • 授課對象國小高年級
  • 授課時數1小時
  • 課程開放季節 全年
  • 授課時段日間
  • 是否需要跨夜
  • 課程名稱井底之「挖」
  • 課程介紹透過簡單的實驗操作讓學員了解何謂地下水,再搭配現場展示室圖片及模型讓學員知道地下水取用的方法及演進,最後以抽取地下水的遊戲讓學員了解抽用地下水的原則,進而使學員了解為減輕土壤的負擔,減緩地層下陷,應該珍惜水資源,平時更要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 授課對象國小高年級
  • 授課時數1小時
  • 課程開放季節 全年
  • 授課時段日間
  • 是否需要跨夜
  • 課程名稱阿祖的寮仔與灶腳
  • 課程介紹寮仔(台語)是早期農村家中養牛或放置農器的地方,耕田的牛主要為水牛與黃牛,透過故事及說明,學會如何分辨兩種牛的不同。灶腳(台語)是早期煮飯燒菜的地方,藉由現場農耕器具展示,可發現早期與現代傢俱的不同,進而知道早期農村人如何使用這些器具。
  • 授課對象國小高年級
  • 授課時數1小時
  • 課程開放季節 全年
  • 授課時段日間
  • 是否需要跨夜
  • 課程名稱阿公的手帳本
  • 課程介紹藉由八田與一故事瞭解雲林農田水利的發展過程。農田水利因有文獻資料的傳承才能有現今的發展,透過簡易遊戲瞭解記錄的重要性及文獻資料保存的重要性。透過農田水利的發展史,了解環境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
  • 授課對象國小高年級
  • 授課時數1小時
  • 課程開放季節 全年
  • 授課時段日間
  • 是否需要跨夜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