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先民生活樣貌地方,找回文化歸屬感
身為台灣人,你認識這片滋養我們的土地嗎?唯有透過文化尋根,從理解自己所生長的土地的過去與現在,才能找回自我身分認同。民眾可透過全省各地的文化資產類型的環境教育中心,從地方歷史、信仰文化、生態史蹟等不同的文化層面,在一層層的探尋中,找回對自我身分的連結感,也為下一代找回文化的歸屬感。
創立於2015年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全台首座以「生態」為名的博物館。以桃園大溪獨特的河階地形生態景觀,傳承大溪地方文化的生活脈絡,透過街角館、大溪木藝傳承、社頭文化保存與推廣等主題策畫,串連在地居民一起共學行動,挖掘地方知識記憶及再生產。博物館以建立大溪學的知識系統為目標,更以「森、水、街、館」的概念傳達出豐富的文化意涵,獲得了德國iF設計大獎的肯定。
除推動各種營運,也提供多元豐富的教育推廣方案 ,包括「木藝巡查隊」、「古宅探索隊」體驗課程,讓孩童進行探索任務尋找大溪的歷史產業與木藝知識,以及運用文字解謎遊戲,引導仔細觀察體驗古宅建築特色,提供一處學習成長的文化場域。
圖1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伊入柑布農部落環境教育中心 體驗八部合音傳統古調與原民生活文化
位於花蓮卓溪鄉古風村的伊入柑布農部落,為崙天遊憩區的前身,坐擁花東縱谷一片綠意綿延的水稻田光 ,隨四季更迭的田園風光,沒有光害的星空燦爛,是一處體驗寧靜田園生活與部落文化的去處;這裡也是最早推動八部合音的部落,有原音部落之稱。
民眾可透過部落提供「聽見谷風」的課程,認識八部合音與其他部落傳統古調,體驗自然環境所發展的古調音律,感受原住民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獵徑生態體驗」活動則提供理解原住民的狩獵文化,維持生存的傳統文化,堅守不濫捕,與環境達到永續的概念,體驗取之大自然受之大自然的狩獵文化。
圖2 伊入柑布農部落環境教育中心課程
臺北松山的松山奉天宮環境教育中心,為全國第一座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宮廟。奉天宮透過減爐封爐、少香少金少炮的友善環境祭祀方式,展現多元的環保面向 ,並透過推出「天公ㄟ囝仔」環境教育課程,提供民眾認識天公信仰。
從先民看天田、尊天敬地、禮神明的民俗文化,依賴自然環境讓農作物豐收的感恩,孕育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感謝、祈求、敬畏所形成的廟宇文化,融入24節氣,讓民眾了解祖先從看天吃飯的辛苦,所發展出對天地謙卑感恩的環境智慧。奉天宮教育中心規劃農夫感謝天公伯耕稻遊戲、紅龜粿 DIY等體驗課程,讓小朋友學習體驗先民與農夫對大自然環境的敬意與感恩的精神。
圖3 松山奉天宮環境教育中心環教推廣
臺南縣的南科特定區是台灣考古遺址密度最高最完整的遺址區,其中樹谷園區的遺址數最多,而位在臺南新市樹谷園區樹谷環教中心,即是以推廣考古環境教育為宗旨的教育中心。獨特的「綠風箏」新穎造型,為一棟採綠建築及低碳理念雙重認證的友善建築物。
樹谷環教中心以「界牆、探坑」打造考古現場,用4面界牆面記錄台南地區先民的生活軌跡與環境的變化;並建置了南台灣規模最大、擬真度最高的「考古探坑」,讓參與者體驗化身考古學家,透過「實際發掘」進行考古科學驗證過程,從中拼湊史前畫面。館內所推出的時空土撥鼠(先民敲敲門)的課程,讓學員走入考古的田野調整,體驗穿越千年的時代場景。回到未來(初始之火繼承者)則以一面牆去探究史前生活的脈絡,從各種取得「火」的方式開始,一窺史前生活的樣貌,對比現代生活便利反思背後的意義,進而學習先民的智慧與友善環境的態度。
圖4 樹谷考古暨環境教育中心課程-發掘地底下以前人生活樣貌
一場具深度與文化涵養的環教旅行 凝聚文化認同的歸屬感
不論是從地方歷史風貌的演變、原住民部落文化的魅力,或從先民的信仰文化,到透過史前考古遺址的驗證過程,都能從過去不同的生活面貌,學習在歷史演變洪流中,從一層層的探索中尋找自我身份的理解,而能面對生命時時刻刻地反問,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血肉樣貌,找到能與之連結的歸屬感。
公布單位:國家環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