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文化與環境,在歷史長河擷取先民智慧
穿今越古,考古就猶如哆拉A夢的時光機,帶領我們回到過去,除了邊讚嘆先人智慧,邊從珍貴紀錄中挖出靈感外,在全台各地的博物館、動物園中,又如何跟我們的環境保護有連結呢?其中,該如何讓我們透過知識的學習,開拓新的認知與環保習慣呢?一起來探索你我的過去,從特有生物、化石中找蛛絲馬跡,為我們的大腦補充新知識,大開眼界。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以十三行遺址及文化保存為核心,將八里在地的歷史人文、生態環境與考古研究融人課程之中,透過生動鮮明方式呈現考古意義和做法,並設計多元化與在地化的環境教育活動教材,讓參與其中的學員瞭解人與自然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引導學習如何與環境相處,並提升文化保存的認知。
圖1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保育教育館」以臺灣本土生態及生物為主軸,展出高、中、低海拔生態系、特有動物、環境-生物-人、自然保育、植物奧秘及動物奇觀等主題,讓人體驗臺灣生態旅遊的樂趣。為落實推動鄉土生態教育,喚起民眾重視並愛護本土生物之特殊與珍貴性,以人工棲地整建手法闢建「生態教育園區」,全區栽植的臺灣特有或原生植物達600餘種10,000多株。在充滿綠色生態的園區中,透過視覺、嗅覺、觸感,進一步感受特有生物的呼吸,與之共榮共存。
圖2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多元生態解說
來到南臺灣,臺南市左鎮化石園區以化石為出發點,延伸發展出與當前環境變遷與海洋永續保護的議題,精心規劃了「一顆牙的古老故事」、「鯊魚的前世今生」與「古今山海化石傳奇」三套環境教育課程,同時也將發展以西拉雅族文化特色為主題的課程,推廣人文文化遺產與自然文化遺產並重的永續環境保育觀念。左鎮地區除菜寮溪流域這處得天獨厚的化石寶庫出土不計其數的珍貴化石外,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人的重要活動範圍,是兼具地質、生物及人文的環境教育資源,除了可說明化石保存之於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也能展示西拉雅族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圖3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立館宗旨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對於臺灣之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認識,並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 史前館為東部重要的社會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機構,在環境教育教育八大專業領域中,占了兩個專業領域,分別是「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文化保存」,教學機構與單位可以在本館透過展示廳以及專業的導覽員獲取臺灣史前文化以及原住民族文化知識。
圖4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然史展示廳-史前生物
學習先民的智慧與友善環境的態度且落實於自身日常生活
環顧臺灣,從北到南,透過一系列的考古與史前資料,回溯了祖先在5000年前的生活點滴與珍貴演進,成就當代的你我,創造了人類的傳奇,但最終我們延仍生活在地球上,而守護地球永續是您我的責任,也如同守護史前真跡般重要,從環境教育串連到知識學習,再到環境維護與永續循環,透過珍惜與尊重,大家齊心打造更美好、更純淨的生活環境。
公布單位:國家環境研究院